
聚焦新质生产力
锻造技能人才培养新范式
智理2025年工学一体化课改专题培训全纪实


变革之风已至
8月18日,我校以 “工学深度融合,重构人才培养方案” 为主题,开展了为期一天的专题培训。高级讲师、全国教师职业能力大赛指导专家、广东省精品课程建设指导专家、广东省教育教学督导、广东省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广东省 “强师工程” 培训专家、深圳市工学一体化指导专家组组长汪立极和我校教学副校长王雪菊担任主讲,全体教师及校外嘉宾参与,共同探索技工教育转型的新路径。
此次培训围绕两个核心展开,分别是目标导向思维闭环:目标→解决方案→执行→结果,以及课改逻辑四维路径:为什么改→改什么→如何改→改得如何。


重构课程基因
王雪菊副校长在现场展示了教育部2025年专业调整白皮书,数据显示新增专业点119个,其中包含69个新兴专业和50个新学制,同时淘汰了156个因脱离新质生产力需求的专业点。她表示,宠物经济、人机共生、智能制造正重塑职教赛道,不变就意味着淘汰。

她以 “目标导向思维” 为核心理念,系统阐述了新一轮工学一体化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内涵与实践路径,为全体教师理清了课改方向。

她指出,专业设置的原则是服务国家战略,贴近科技前沿,满足市场需求;工学一体化的本质是目标导向,任务引领,过程控制,结果验证,实现学做评合一,目标、过程与结果统一。

痛点直击
汪立极老师以 “岗位能力闭环” 为核心方法论,深度剖析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痛点,并阐明了其重构路径,为全体教师提供了课改落地的实战指南。
她指出人才培养方案存在三大断层,在岗位断层方面,76%的专业定位宽泛,例如某校网络安全工程师岗位没有对应的核心课程;在能力断层方面,存在高级工与中级工培养目标混同的误区,且未对接行业认证体系;在课程断层方面,典型问题是专业基础课与核心课逻辑倒置,2025年全省撤销156个脱节专业点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

针对这些问题,汪立极老师提出了四步构建能力转化闭环的破局路径,即从精准定位岗位群,到分层职业能力拆解,再到典型任务到课程转化,最后进行多元动态评价。

从理论到实战
下午的培训以个案指导为主,汪立极老师以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为例,系统指导了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策略和具体要求,为各专业工学一体化课程体系建构指明了探索路径。

汪立极老师表示,课改不是改写文字,而是重构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大家在解决真实问题中成长为能战斗的技术人。

此次培训的思维碰撞与案例剖析为课改点燃了星火。智理人将以知行合一为舵,以笃行精技为帆,把培训所得转化为教学设计重构、课堂革命的行动力,在教学设计中引入真实任务,在学习引导中见证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在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中见证综合职业能力提升,共同推动我校教育高质量发展。